戊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最主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, 是由戊型肝炎病毒(HEV)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主要影响肝脏。戊型病毒性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。1983年Balayan等用免疫电镜技术(IEM)从一名经口感染的志愿者粪便中检测到直径27~30nm的病毒颗粒,并用其感染绒猴成功,因而认为该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原。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,并正式将此型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(Hepatitis E,简称戊肝)和戊型肝炎病毒(Hepatitis E virus,HEV)
图源:网络
戊型肝炎病毒(Hepatitis E Virus)是一种无包膜、正链RNA病毒,属于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属。HEV病毒颗粒呈球形,直径约为32-34nm,基因组长度约为7.2至7.6千碱基对,包含三个开放阅读框(ORFs):ORF1、ORF2和ORF3。这些ORFs编码不同的病毒蛋白,参与病毒的复制、包装以及调节宿主免疫应答。
ORF1:ORF1编码一个非结构多聚蛋白,该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多种功能,包括RNA复制酶活性。
ORF2:ORF2编码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,是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成分,也是免疫系统识别的主要抗原之一。
ORF3:ORF3编码一个小的多功能蛋白,参与调节病毒的释放、抑制宿主细胞的凋亡,并可能影响免疫逃逸。
图源:网络
戊型肝炎病毒分为8个基因型,主要有四个基因型。1型和2型只感染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引起水传播的流行病,3型和4型可以感染人和多种动物, 展现出人畜共通性。作为一种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疾病,在这些地区往往呈现为大规模的流行趋势。相比之下,在发达国家,该病通常以个别散发病例的形式出现。在过去的五十年间,全球范围内记录了近10起规模超过万例的戊型肝炎大规模暴发事件。其中,最为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6年至1988年间的中国新疆地区。在这次疫情中,共有119,280人感染,造成了707人不幸丧生,其中孕妇的死亡人数高达414人,这一数字凸显了戊型肝炎对特定人群的严重威胁。这次疫情的规模和影响,不仅凸显了戊型肝炎的严重性,也反映出了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突发疫情时的挑战。
图源:网络
HEV的流行模式与甲型肝炎相似,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传播,即通过摄入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,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排泄物而传播。其中水源污染引发的流行最为普遍,也有少数情况是由于食物污染或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所致。戊型肝炎的暴发还体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征,频繁发生在雨季或洪水之后。患病人群大多集中在青壮年段,值得注意的是,孕妇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显著增强,一旦感染,病情往往更为严重,且病死率相对较高。此外,戊型肝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倾向,这与某些其他传染病的传播模式有所区别。
临床诊断戊型肝炎通常涉及血清学检测(检测抗HEV IgM和IgG抗体)和分子检测(如RT-PCR,用于检测病毒RNA),这些方法有助于确认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。目前,虽然大多数戊型肝炎患者能够自愈,但对于某些高风险群体,如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者,感染可能更为严重,因此,预防和及时诊断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产品推荐
1、HEV-IgM(化学发光)推荐配对原料
2、产品信息
3、康彻思坦血清盘测试结果
4、试剂精密度
5、临床样本测试结果
结论:测试2100多例随机临床样本,有4例为阳性样本。
6、机载稳定性测试结果
结论:可以看出迈跃HEV-IgM机载稳定性较好。